设计史考研论述题
1.测试考生对设计理论和历史的理解能力。这门课程涵盖了世界各国近现代重要设计事件和设计师的贡献,考察考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设计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规律。
2.检验考生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论述题需要考生结合课程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设计专业来说是很重要的
能力。3.评估考生独立思考能力。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考查考生是否有主观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4.测试考生在压力下应对问题的能力。论述题需要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思考并给出论点论据完整的答复,考察考生应对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为今后设计工作提供参考。设计工作中也常需要分析问题,给出独立见解,论述题可以为考生今后工作提供训练
总体而言论述题通过考察理论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全面和深入地评估考生是否具备设计专业所需的素质和水平。这对考研来说具有很重
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其实论述题就是考察考生主观思维与客观理论相互结合的考试题型。那么在平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通过对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学习,来建立设计史论论述题的知识框架体系。其实,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常见的题型无外乎,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这么考?名词解释其实说白了就是整本书一个个的单独知识点,这一个个的知识点组成了浩如烟海的设计史论内容,名词解释就是最基础的组成元素。而简答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名词解释的拓展与延伸,仍然是让你在一个客观的知识点基础上,去进行客观的拓展与分析,说白了简答题就是多个名词解释的复合叠加或单独名词解释的延伸拓展。那么论述题,说白了就是让你给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主客观相互结合的题目类型。总体而言这三种题型是一环扣一环逐步升级的过程,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对名词解释和简答顾的学习。因为名词解释和简等顾都是可以作为论述题素材的重要理论依据。总之我们要明白,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两说白了就是“点、线、面”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思路,通过了解文章结构加上平时素材积累,去增加自己对论述题的应考能力。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你论述题的文章框架,文章一般分为“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结构方式。所谓“总”就是文章的总起或总结,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指的是分层叙述。“总分总”的结构是先抛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分层叙述,逐层深入,最后对文章加以总结。相对于“分总”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在一开始就将文章要点就交代清楚,使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有效地稳定了读者的阅读情绪。相对于“总分”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在结尾处对文章整体内容作以收尾、总结,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当然,这几种结构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写文章时,具体运用哪一种结构方式还要依文章的内容和特点而定。对于设计史论者试而言,我还是非常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最为稳定,前后头呼应,中间有论述。对于阅卷老师而言,也比较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考生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更方便阅卷老师给分,总体逻辑性也好。对于考生而言,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也有利于形成模式化的应试思路,更有利于考生在平时进行训练,因为考研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基本上看到一个论述题考题,就要立刻判断出如何去写,那么这个时候平时训练的文章框架就有利于帮助考生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对该题目的框架思维。有了框架剩下的就是往里面填充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