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十年来,人们对外语,特别是对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母语汉语的兴趣,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曾兴起过一阵传统文化热;新世纪初开始,国学热持续至今,然而很遗憾,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国学载体的汉语,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火爆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至今仍没有专家讲述过汉语问题。倒是央视2013年开始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意外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汉语和写字重要性的关注和兴趣,人们突然发现,电脑的普及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却使得我们常常“提笔忘字”——不会写字了!文化界、教育界也开始反思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被轻视的问题,北京市高考方案已将2016年语文课程考试的分值由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语则由150分减少到100分,这一增一降、一加一减彰显了母语地位的提升。再从宏观层面看,从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视,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显示了国家对母语以及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化无法传承——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传承,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没有文字,语言的使用只能是瞬间的空气振动,无法留存。可见,没有文字,语言的传播受到很大局限;没有语言,文化的传承就失去载体。也许普通百姓并未留意到国家语言政策的变化,不过,高考语文分数的增加,《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使得生活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中西方文明交流融汇时代的人们,突然注意到一个最朴素的生活与文化常识:认字、写字很重要!作为现代中国人,能够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熟练地使用母语——不仅是表达、交流的需要,而且关系到个人良好文化素养的养成——显然更重要!